原文链接地址:http://aqdzb.aqnews.com.cn/aqrb/html/2008-09/19/content_51271.htm 时间:2008年9月19日
有位小学未毕业的农民,用20年时间发明的自动名茶加工机日臻完美,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;自行研制的“长岭兰芽”茶,在近3届“中茶杯”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连续获得金奖、一等奖和特等奖;创作了大量质朴清新的茶诗,被誉为“田园诗人”。
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农民就是岳西县古坊乡长岭村的刘友林。
二十年来磨一“机”
日前,古坊乡传出消息,刘友林发明的自动名茶加工机进一步改良,过去的炉灶供热升级为现在的电热能,机械性能更趋完美。
岳西的茶叶制作主要分绿茶和名茶两大类。绿茶靠机械生产,而名茶由于制作工艺讲究、技术复杂等因素,全国各地大多靠手工制作。手工制作名茶存在诸多缺陷,如制作速度慢,生产成本高,技术标准难控制等。特别是手工制茶劳动强度大,人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工作,极易疲劳和困乏,影响到身体健康,因此农村有一种说法:“做一季茶,要老三年人。”
1988年,木匠出身的刘友林,踏上了探索机械加工名茶的漫漫长路。在实验期间,他的父亲去世,弟弟和3个孩子都在读书,经济拮据,试验经费缺乏。为了试验经费,刘友林省吃俭用,甚至千方百计向亲友借,信用社贷。在左邻右舍的眼里,刘友林年年砌茶灶,岁岁改茶机,把茶叶赚来的钱白白浪费。一次,刘友林参加全国茶机展销会,不幸遭遇车祸,伤筋断骨,身心俱痛。但他“虽历灾星磨壮志,拭目阳关路正长。”此后卧床半年,他心中想的仍是茶机。
历经上百次试验,花费资金近20万元,1999年,刘友林终于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连续自动制茶机。该机除投叶外,杀青、理条、初烘、散热、复烘等工序全系自动流程,3个人即可操作,每小时产干茶10-15公斤,5倍于手工炒茶速度。2001年3月,该机被授予国家2项专利。茶机不仅操作简便,而且性能优异,是目前国内惟一的连续自动制作名茶的机械。
名茶出长岭
想做好茶,首先得从茶园管理上下功夫。刘友林给自家的200亩茶园适度遮光,在旁边栽了一些桂花树和樟树,还在茶园表面覆盖上一层稻壳。这样做是为了茶苗恒温、保湿、抑制杂草生长,而且还改良了土壤。为了便于施肥和机械化采摘,他在园中修建一条近2米宽的机耕路,两旁建起水渠,以使茶园的土壤保持合适湿度。
在茶叶生产中,刘友林采取“基地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和60多联营农户签订《联营协议书》。他负责为农户提供茶园管理、鲜叶采摘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,并负责提供菜饼肥等生产物资。农户则保证严格按照他的技术要求和规范进行茶园管理,一律不得施用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。这一纸协议,确保了鲜叶的质量。今年他制作“长岭兰芽”单芽茶时,鲜叶收购价格每市斤最高达到了100元,茶农每亩效益提高了40%。
优质的鲜叶奠定了制作名茶的基础。经过10年的努力,刘友林在“岳西翠兰”制作工艺的基础上,自行研制出“长岭兰芽”茶。在近3届“中茶杯”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均获殊荣。去年10月,“长岭兰芽”茶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最高荣誉———“中茶杯”特等奖,成为全省首个获得该项殊荣的茶叶品牌。
奉献人间一盏香
茶家曾言:好茶就是一首好诗。诗人也说:好诗就像一杯新茶。刘友林既是茶家又是诗人,他因爱茶而赋诗,亦因品诗而“奉献人间一盏香”。
刘友林喜欢写诗,常常以诗会友。个人诗作屡屡发表于《中华诗词》、《中华绿色诗词博览》、《安徽日报》等报刊,被誉为“茶农诗人”,他还在岳西“明堂诗社”任社长。
“好茶馨香爽口,好诗清奇秀丽,好人德才兼备。”刘友林这样赞茶,也如茶般做人。修建下坊村“村村通”水泥路时,茶农余顺德手残疾,妻子患眼疾,孩子又在读书,经济十分困难,份内集资款1000多元无处着落。刘友林知道后二话没说,无偿替其付清。随后,他又无偿出资、垫付了所有的10多万元缺口资金。水泥路通车那天,村里人自发到刘友家林家门口放鞭炮,感叹“没有刘友林,就修不好这条路。”
, , , , |